時間:2019-04-09 10:04:04 來源: 法制日報
在剛剛過去的清明節小長假中,大數據成為不少政法機關履職的得力幫手,比如,據中新網報道,湖北十堰武當山公安機關利用大數據實現了景區安全風險預知預警預防。除了社會治安預警外,在違法犯罪趨勢分析方面,大數據也有用武之地,前不久,最高人民法院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發布了《金融詐騙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報告顯示,近3年來,我國金融詐騙發案量同比平均降幅超20%,信用卡詐騙近兩年發案量大幅下降,貸款詐騙罪和金融憑證詐騙罪先降后升。
與傳統的詐騙犯罪不同,金融詐騙往往手段多樣化、復雜化,受害群體廣泛,嚴重危害社會公共安全,極易引發群體性事件,影響社會大局穩定。特別是當前我國金融領域風險點多面廣,非法集資等涉眾型、風險型經濟犯罪多發,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任務艱巨繁重。依法嚴厲打擊金融詐騙具有更強的現實緊迫性。
從上述大數據分析報告來看,監管部門和政法機關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有關文件精神,嚴懲金融詐騙犯罪,取得了積極成效:金融詐騙發案量同比平均降幅超20%,作為金融詐騙主要類型的信用卡詐騙發案量也大幅下降。
與此同時,貸款詐騙罪和金融憑證詐騙罪2018年收案量同比分別增加9.06%和37.84%,這些變化趨勢需要引起關注。隨著金融監管手段持續升級、打擊金融詐騙力度不斷加大,諸如通過惡意透支或超過規定期限透支等方式進行信用卡詐騙的行為得到遏制,技術含量更高的貸款詐騙和金融憑證詐騙等,很可能成為犯罪分子詐騙手段花樣翻新的新選擇。這些“高智商”金融詐騙具有不少新特點,比如,犯罪主體公司化特征明顯,以集資投資名義,使得詐騙行為更具迷惑性;規避法律意識突出,采用貌似規范、合法的簽約程序和復雜的合同文本,迷惑投資人并在案發后借以規避刑事制裁;注重媒體宣傳,以“金融創新”等概念為幌子吸引投資人等。這些新情況對于金融監管和犯罪懲治工作都提出了新要求。
面對“魔高一尺”的犯罪行為,監管部門和政法機關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苦練內功,加強合作,做到“道高一丈”。一方面要不斷健全金融監管法律體系,拓寬投融資渠道,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積極引導公眾通過合法渠道投資;另一方面,要始終保持對金融詐騙的嚴打高壓態勢,推動對金融領域犯罪和相關風險的預測預警預防,實現對有關風險早發現、早預防、早整治。同時,結合辦理金融詐騙典型案件,加強對全社會的法治宣傳教育和金融消費教育,為依法嚴懲金融詐騙犯罪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